规模经营是现代农业的标尺,达到一定的规模,科技推广难、质量监管难、比较效益低的解决才能更容易,供给才能更有效,产业融合才能更有扎实的基础。
2016年,全省农村土地流转面积达到2746.4万亩,全省承包土地经营规模化率达到40%以上,全省家庭农场发展到4.8万户,农民合作社17.5万户,规模以上龙头企业9400多家,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正稳步推进。
全省农村工作会议指出,要深入推进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改革,促进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在农业农村经济取得较快发展的同时,发展内生动力不足不强和村级增收、农民增收乏力的问题在很长一段时间困扰着山东。
开展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山东的先发优势较为明显。2016年,全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有73910个村(社区)完成任务,占总数的95.9%,提前两年基本完成任务。这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争取了主动,奠定了基础。
两大结构调整:、区域结构
多年来,山东农业产值和增加值稳居全国第一,无愧“农业大省”称号。但与此同时许多农产品还需进口,暴露出农产品生产的有效供给不足,与实际需求、市场供需不匹配,动能不足、农业产业链条不长、区域结构布局不合理等问题依然突出。
全省农村工作会议指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要创新体制机制,形成市场导向,提高质量效益,促进绿色发展,增加农民收入。
“山东将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持续推进粮棉油高产创建和绿色增产模式攻关,加快推进‘粮改饲’试点,大力发展高效特色农业,实施现代农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行动,不断优化农产品供给结构,增加绿色农产品供给。”省农业厅厅长王金宝说。
具有“高、大、脆、甜”特征的章丘大葱区域品牌价值高达32亿元,在北京、上海等商场每公斤价格可以达到5元以上,是普通大葱价格的2到3倍,农民种植每亩大葱的收入超过3000元,并带动了物流、餐饮等相关产业。
山东特色农产品和区域地理标志农产品很多,如何让更多的“山东大葱”们走出去?
全省农村工作会议指出,推进农业区域结构调整,就要塑造山东农产品特色优势,推动生产要素向优势产区集聚,让最适宜的地方生产最适合的产品,形成具有区域特色和区域特征的农业主导产品、支柱产品和知名品牌。
三条改革底线:粮食生产、农民增收、农村稳定 全省农村工作会议指出,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要始终守住粮食生产能力、农民增收势头不逆转、农村稳定不出问题三条底线。
作为全国粮食主产省和重要的商品粮供应基地,山东粮食播种面积和总产量均居全国第3位。2016年,我省粮食全年总产940.14亿斤,连续5年稳定在900亿斤以上。但据测算,2015年我省每亩粮食(小麦、玉米各一季)生产总成本为2022.7元,每亩纯收益41.01元,种粮效益仍较低。此外,人多地少,粮油争地、人畜争粮、种养发展不协调的问题在一些地方不同程度的存在。
为此,我省于去年印发粮食提质增效转型升级实施方案,提出到2020年,山东省粮食生产能力达到1000亿斤以上,粮食高产创建示范方面积达到3000万亩以上,改造中低产田800万亩,并实现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
确保农民增收势头不逆转,就要尽力增加农民的经营性、财产性和转移性等收入。
2016年,我省深入实施农业良种工程,主要农作物良种普及率达98%以上,1.34万个村(社区)完成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累计股东分红21.6亿元,全省居民养老保险最低基础养老金标准由每人每月85元提高到100元,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政府补助标准由380元提高到420元,并深入实施技能提升、权益保障和公共服务3年3项行动计划,全年培训农村转移劳动者43.8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