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对外合作是有效提升我国农业全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了农业对外合作方面要“拓展农业国际合作领域,支持开展多双边农业技术合作”。
      近年来,我国农业对外合作快速推进。商务部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农业(农林牧渔)对外投资为25.7亿美元,比2006年的1.85亿美元增长了近14倍。
      “加快推进农业对外合作是提升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服务国家外交大局和实施‘一带一路’重大战略的迫切需要。”农业部部长韩长赋表示,新时期农业对外合作要以培育农业国际竞争新优势、构建新型农业国际合作关系、开创全方位农业对外合作新局面为目标,以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涉农企业为抓手,建立健全农业对外合作支撑保障体系,推动农业装备、技术、标准、品牌、服务等方面的对外合作,着力提升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利用能力。
      从各地农业对外合作情况看,河北省走出去农业企业达到26家,对外投资额超过6.7亿元。2016年河北北粮农业股份有限公司收购了塞尔维亚最大的果蔬饮料厂,张家口市农科院培育的杂交谷子在非洲五国成功试种推广。广东农垦橡胶集团在全球橡胶主产区和贸易加工区建立了19个种苗繁育、种植、加工和贸易项目,是全球最大的全产业链型橡胶企业。
      2016年11月,农业部印发《农业对外合作“两区”建设方案》明确提出,要在“一带一路”沿线及其他重点区域组织开展境外农业合作示范区建设试点,在沿海、沿江、沿边等条件成熟地区组织开展农业对外开放合作试验区建设试点,为企业走出去搭建境外、境内两类平台,以外带内、以内促外,形成推动农业对外合作的双轮驱动和高水平双向开放格局。
      韩长赋表示,深入推动农业对外合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十三五”期间,要突出企业主体,大力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涉农企业集团;突出产业载体,推进境外农业全产业链投资布局;突出技术引领,推动农业技术对外合作;突出园区带动,统筹推进农业对外合作“两区”建设;突出规则保障,增强参与国际粮农治理的话语权;突出服务支撑,加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在农业对外合作中,农业科技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应充分利用海内外现有技术资源,进行全球农业科技布局,针对不同地区和领域采取相应的技术合作和转移策略,重点促进我国实用农业技术在境外的落地生根发芽,把技术输出和资源开发有效地结合起来。”中国农业科学院有关负责人表示。
      为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建设和农业走出去,中国农业科学院在促进农业科技走出去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目前,农业技术和产品已经遍布全球亚、非、美、欧150多个国家和地区,育种、植物保护、畜牧医药、农用机械等领域的61项新技术和新产品实现了走出去。
      与此同时,中国农业科学院已与83个国家和地区、38个国际农业研究组织、7个跨国公司(基金会)等建立了合作关系,与50多个国家和地区、17个国际组织签订82份院级合作协议。建有中外联合实验室64个,其中以双边科技合作建设49个、在海外建设5个。通过建立合作关系和建设联合实验室,搭建起较为完备的海外农业科技合作体系,为中外科学家提供了高效合作交流平台。
      据了解,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人员利用绿色超级稻分子育种技术,为亚非目标国家培育第二代绿色超级常规稻和杂交稻。目前,亚非目标国家和地区共有38个绿色超级常规稻和26个杂交稻通过品种审定并发放到农民手中。绿色超级稻品种同当地品种相比普遍增产20%至30%。在目标国家参加区试的绿色超级稻品种有128个,其中东南亚96个、非洲32个。预计明后年将有一大批超级稻品种通过审定并推广种植。绿色超级稻在亚非目标国家的推广总面积达到210万公顷,其中非洲45万公顷,东南亚170万公顷,预计农民增收5.46亿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