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2017年,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策推动下,国家持续加大农业领域投入,推进农村投融资体制机制创新,优化社会资本“入农”投资环境。一季度,第一产业(农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回升,民间投资增速实现“两个”赶超,即超过同期第一产业总投资增速和去年全年第一产业民间投资增速,对促进第一产业投资稳定增长释放出积极信号。
一、第一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回升
(一)投资增速触底回升,持续保持较高水平。一季度,全国第一产业固定资产投资2335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9.8%,增速比1-2月份提高0.7个百分点,呈触底回升之势,分别高于全国投资、第二产业投资和第三产业投资增速10.6、15.6和7.6个百分点。整体看,第一产业投资增速依然处于较高水平,仍是稳定经济增长的突出亮点。
(二)种植投资连续4个月减速,畜牧投资增长持续加快。种植业投资1352亿元,同比增长24.6%,增速比1-2月份下降0.3个百分点,连续4个月放缓,但投资占比57.9%,对第一产业投资增长的贡献率为69.2%,拉动投资增长13.7个百分点,仍是第一产业投资增长的主要动力。畜牧业投资559亿元,同比增长17.7%,增速比1-2月份提高0.9个百分点,比去年全年提高7.6个百分点,投资增长持续加快。渔业投资176亿元,同比增长25.1%,增速比1-2月份下降14.1个百分点,降幅明显。
(三)民间投资增长持续提速,超过一产总投资增长1.3个百分点。民间固定资产投资1946亿元,占第一产业总投资的比重为83.3%,对第一产业投资增长的贡献率为87.8%,拉动第一产业投资增长17.4个百分点。同比增长21.1%,比1-2月份提高2.2个百分点,高于第一产业总投资增速1.3个百分点,扭转了持续12个月的“一产民间投资增速低于一产总投资增速”现象。民间投资增速领先第一产业总投资增速,对第一产业投资的带动作用将逐渐增强,一产投资增速回升的形势将逐渐明朗。
(四)东、中部地区投资增速放缓,东北地区投资提速明显。东、中、西、东北地区的投资分别为708亿元、766亿元、818亿元和44亿元,各占全部投资的30.3%、32.8%、35%和1.9%,投资增速分别为21.5%、11.6%、26.8%和24.2%。东部和中部地区投资增速趋缓,分别比去年同期水平下降3.6和8.2个百分点,其中,山西省投资规模比去年同期缩小24.6%,拉低中部投资增速2.6个百分点;西部地区增速领先其他地区,其中,四川、陕西、贵州三个省份投资集中(投资增长贡献率84.9%),投资增速均保持28%以上,拉动西部投资增长22.8个百分点;东北地区投资增长提速明显,比去年同期提高58.1个百分点,已摆脱负增长局面并达历史最高水平,其中,黑龙江省投资10亿元,比去年同期扩大2.3倍,对东北投资增长的贡献率达77.8%。
(五)自筹和贷款资金增长情况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国家预算资金缩减幅度较大。第一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到位资金2275亿元,同比增长5.3%,高出全国平均水平8.2个百分点,资金到位率达16.9%。到位资金中,自筹资金1937亿元、同比增长6.2%,国内贷款114亿元、增长17.5%,在全国投资中自筹资金、国内贷款均出现缩减的情况下,第一产业投资的企业自筹和银行贷款资金呈增长形势,情况较好。另外,国家预算资金和利用外资的规模有所缩减,其中,国家预算资金99亿元、减少12%,利用外资7亿元、减少19.2%。整体来看,第一产业投资仍以自筹为主(占到位资金的85.1%),银行贷款有限、财政投入不足、外资利用较少的问题依然存在。
从整体形势看,第一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有触底回升并持续向好之势。但是,一季度第一产业投资增速呈“先降后升”特点,与往年年初投资增速“开门红”情况不同。虽与2014年第一季度刚步入经济新常态时的情况类似,但增速仍比2014年同期低6个百分点,出现“较往年同期水平较大回落”的现象,比去年同期降低5.7个百分点,比去年全年降低1.3个百分点,回升趋势缓慢。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一是与节事、气候等客观性因素有关。根据2012年以来全国各产业投资增速变动趋势,第一产业投资增速变动具有较强的周期规律性。受生产季节性、投资实施计划、国家农业政策制定时间等因素影响,一般是每年2月份投资增速最高,3月之后会出现不同程度回落,从5、6月份开始趋于稳定并逐步回升。今年春节时间较往年提前,1月下旬至2月上旬是春节时期,在春节前后农业生产项目固定资产投资积极性不高。另外,2月份,我国中东部大部地区出现两次大范围降温雨雪天气过程,给农业生产造成不利影响,也延缓了扩大投资的行为。
二是与经济企稳形势下资本更多流向非农投资的情况有关。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国家一系列促投资稳增长政策措施的效果不断显现,整体经济形势稳中向好,金融、工商等社会资本增加了对房地产、基础设施、机械制造、服务业等非农产业的投资信心,在资金增量有限的情况下,降低了对比较收益较低的农林牧渔项目的投资力度。据山西省农业厅计划处有关同志反映,在前两年整体经济形势不好的时候,当地大量房地产、煤炭企业将资金投向风险相对较小的农业项目,目前经济形势转好,这些企业开始增加非农项目投资,客观上削减了农业项目投资。另外,一季度国家预算资金对第一产业的投资同比减少了12%,也一定程度抑制了对社会资本投入的引导作用。
三是与重大政策调整和市场变化有关。在粮食种植结构调整、畜禽养殖环保压力加大、奶业市场持续低迷等因素影响下,冷凉地区玉米种植、南方水网地区畜禽养殖出现大规模削减,东北、云贵等地生猪规模化养殖产能投入缓慢,辉山乳业股价暴跌事件折射出奶牛养殖企业投资步履维艰。另外,针对这些重大市场变化,缺乏激发投资的有效动力,存在新技术、新资源、新市场不足,贷款、融资门槛高等制约,也一定程度抑制了社会资本投资农林牧渔项目的积极性。
二、社会资本“入农”投资持续活跃
结合农林牧渔重点行业股权交易和对重庆、山西两省市农业投资调研情况,当前社会资本下乡投资农业的活动持续活跃。具有雄厚经济实力、跨界经营的企业老板投资较大,投资设施农业、畜牧养殖、特色产业、种养结合、二三产融合发展等高效益行业的趋势明显,除利用自有资金外,通过上市、并购等股权交易方式扩大投融资规模的趋势依然活跃。
(一)农业企业上市融资活动增加
受IPO市场整体活跃形势推动,自2016年第四季度以来,农业企业完成IPO数量有所增长。根据投中集团数据信息统计,今年第一季度共有6家企业完成上市,是去年全年的总量,创2014年第一季度以来最高。6起IPO共融资5.11亿美元,是去年全年IPO融资总规模的69.5%。
(二)以并购方式扩充业务的企业增多
根据投中集团数据统计,第一季度农林牧渔业中宣布并购的交易案例24起,披露交易金额8.29亿美元,较去年同期分别增加13起、4.77亿美元。如中信股份、永裕投资、东银控股分别投资首农股份、保龄宝、重庆农丁等种植加工企业,众兴菌业收购菇珍园菌业等,希望通过并购打通产业链、拓展新业务类型(市场、技术及资源需求)甚至实现业务转型。其中,有3起是出境并购(大北农拟收购美国Waldo Farms 100%股权、Aoya Holding拟收购澳大利亚ASA14%股权并对其进行增资),说明更多的农业企业正走出去到海外并购农业资产、寻找先进技术和资源。
(三)来自非农领域的投资较多
在重庆、山西两省调研过程发现,一些大型农业项目的投资主体多来自农业以外的其他领域,跨界投资的多,而依靠农业产业积累、本地扩大规模的主体少。如,重庆市大足区的沁旭熊猫雷笋股份有限公司是由老板黄承平在浙江开办了四个工业生产厂的基础上转产来的,已投资6000万元,去年成功上市“新三板”;山西太谷县巨鑫伟业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是老总籍福保在运输领域积累到一定资金后发展起来的,总投资2.9亿元重点开展园艺作物育苗、有机蔬菜生产、冷链物流配送和采摘休闲观光业务。
(四)养殖投资北扩趋势明显、大型企业为主
在“优化南方水网地区生猪养殖布局、引导产能向环境容量大的地区和玉米主产区转移”政策引导下,今年大型养殖企业生猪养殖业务重心北移的趋势将更加明显。据对山西省调研了解到,近三年来,温氏、牧原、大象等大型企业已在山西多地投资建设生猪养殖项目,仅今年3月份,温氏集团分别在晋城阳城县、忻州定襄县投资5.3亿元、5.7亿元的生猪一体化养殖项目已开工建设。同时,在环保压力下,部分不符合标准的规模猪场和中小散养户被迫加速退出市场,拥有社会资源实力和资金实力的规模养殖集团则持续扩张投资。据调查,温氏按15-20%速度扩产,牧原的产能增速高达60%以上。养殖业已进入资本密集型阶段,产业集中度逐渐提高,养殖集团和超大型养殖户是投资扩张的主导力量。
三、进一步扩大农业投资的建议
一季度第一产业投资增长回升迹象缓慢的开局特点表明,今年农业领域促投资工作依然严峻。为进一步引导农业投资规模稳定增长、投资渠道逐步拓宽、投资效益稳步提高,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充分发挥政府投资的引导作用。坚持农业建设投入只增不减,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加大对土地整治、农田水利、农业科技等领域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采取保费贴息、低息贷款、直接补贴等方式,鼓励企业、合作社和农户等农业经营主体扩大农业投资。对畜禽粪污处理的相关专项进行整合,采取政府支持、企业运作、整县推进、分步实施的方式,治理畜禽粪污,促进农业绿色发展。
二是优化创新投融资方式模式。继续实施专项建设基金,扩大对农业项目的倾斜力度。梳理总结并推动各地开展农业PPP工作,鼓励各地选择重点领域、重点项目先行试点探索。设立产业基金、担保基金、投资基金等融资基金,鼓励采用土地证券化、资产抵押、信托流转等新型融资方式和私募、风投、基金、上市等资本市场交易方式,扩大企业、合作组织等农业经营主体的融资能力和资金渠道。
三是极力营造更具活力的投资环境。各级政府部门积极整合资源,做好顶层设计,优化投资环境,协助解决缺人、缺钱、缺地的“三缺”问题,为投资主体优先安排用地指标、创新人才引进分配机制、举办宣传推介活动等,统筹 “一站式”、“保姆式”、“一条龙”代办服务,支持和鼓励企业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