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葡萄山上,邹城市石墙镇偏南部的丘陵和田地可尽收眼底。近年来,这里不长植被的石头山上冒出了点点绿色,和麦田的青绿渐变得浑然一体;不光如此,山地间还增添了现代化蔬菜大棚、蜿蜒的柏油山路、多彩的露营集装箱、清澈的湖水……昔日穷山村原始的田园生态变得规范起来。   
      “我们的目标是把绿鑫春打造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一个农业综合体。”山东绿鑫春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臧永芝说,他们的初衷只是让城里人吃上绿色、安全的蔬菜。在市场的带动下,他们以农业为基础先后发展起了采摘、旅游、体育、文化科技体验等项目。这在概念上与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中的“田园综合体”不谋而合,而实际上,新产业、新业态的配套设施用地却和土地的基本农田性质不太一致。路怎么走,绿鑫春也在摸索着前进。   
      市场需求   
      引发“农业+”效应     
      2014年园区刚建成的时候,臧永芝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能让城里人吃上安全放心的蔬菜。为了种好蔬菜,臧永芝起步就站在了高起点,引进科技含量高的以色列6代大棚,单个占地10亩,成为省内单个跨度最大的蔬菜大棚。目前园区内共有43座这样的大棚。棚内蔬菜坚持不上化肥,不打农药,生物除虫。   
      市场的需求让绿鑫春很难“隐居山林一心只读圣贤书”。蔬菜越来越被人认可,园区渐渐开启了“采摘模式”。其火爆程度出乎臧永芝的意料,经常一天有五六辆大巴车开进园区,“唰地下来一堆人,转眼就全都钻进了菜地里。”   
      “既然这么受欢迎,我们为什么不能在农业的基础上搞乡村游呢?”园区里打了温泉深井,还从山下拉土,在被开采过的石头山上打造梯田花海。绿鑫春将园区大门设在西边,正好对着当地著名的上九山民俗景区,两家相向发展,串成旅游线路。   
      绿鑫春坐拥优厚的生态基础,当然不会止步于乡村游。借助山体,绿鑫春打造成了济宁市最大的滑雪场,并突破季节限制,在春夏秋三个季节新上了滑草、儿童足球、水上高尔夫和山地自行车等体育项目。另外,园区还成了企业、机关等开展拓展训练的好去处。采访时,未来10天的场地都被客户订满了。   
      绿鑫春的“农业+”效应凸显,也惠及了当地老百姓。按照一号文件中“建设以农民合作社为主要载体、让农民充分参与和收益、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的提法,园区让涉及土地流转村民在领取700到1500元亩流转费的基础上,到园区里来打工,每天的工资是40到120元。在此基础上,绿鑫春建立合作社,让村民持股,股息超过银行利率。而之前,这里的老百姓每年连500元的亩产都挣不到。   
      不能让来看星星的游客
      没地方住   
      “我们想让来到园区的游客感受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关系。”臧永芝说,她是从石墙镇农村走出来的企业家,小的时候在家乡的沟里、河里和小伙伴玩耍的过程中就不知不觉学会了游泳。她觉得这正是城里孩子缺少的,为此,园区还设计有水位低于60厘米的河沟,让城里的孩子自由随意地玩耍。
      “在各种昆虫叫声衬托出来的宁静中,躺在草坪上看到满天繁星的那一刻,就什么都忘了。”来自鱼台的一位游客由衷发出感慨。园区建在草坪上的集装箱露营和帐篷露营设施建设初衷,就是为游客夜晚看星星提供便利。   
      集装箱和帐篷均建在离地面60厘米以上的位置,没有破坏草坪,也谈不上改变土地性质。“我们就想让城里人离开城市的喧嚣,享受田园这种生态和宁静。”山东绿鑫春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兵说。   
      无疑,市场引燃了多种新产业、新业态的马达,但却不能逾越这条土地红线一步,无形中增加了创业者的压力。田园综合体肯定超出了单纯的“田园”这个概念,而在臧永芝的概念里,吃喝玩乐购,甚至包括会议、商务等,都必须是田园综合体具备的,需要大量的农业设施用地、旅游用地或建筑用地指标。   
      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当前休闲农业、乡村旅游、乡村养老等新产业新业态用地需求旺盛,允许通过村庄整治、宅基地整理等节约的建设用地采取入股、联营等方式,重点支持乡村休闲旅游养老等产业和农村三产融合发展。探索农村集体组织以出租、合作等方式盘活利用空闲农房及宅基地,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   
      土地的红线当然不能碰。认真研读了今年的中央1号文件后,臧永芝考察了园区所涉及村子里的闲置的房屋,准备搞民宿。   另外一方面,镇上也正在积极为园区协调一定的建筑用地指标。目前,已经批下来100亩的用地指标,臧永芝视如珍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