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问题:粮食生产种植种类单一、粮食产区仓容能力严重不足、粮食物流通道不畅、粮情监测预警政策体系不健全、国际市场影响日益加深。我国粮食安全工作任重道远。   
      “所贵惟贤,所宝惟谷”。粮食事关国计民生,建议:   
      严格保护土地资源,加强粮食生产环节投入,开辟补粮渠道。一是严格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不断优化耕地利用结构,加大土地整理复垦,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二是严格控制河流污染,引导农户科学使用化肥、农药和农膜,大力发展绿色农业,保护和改善粮食产地环境。三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对粮食生产的投入政策,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特别是农业供水灌溉改造,推进低产农田整治、土地复垦,加强农业气象监测、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工作,稳步提高耕地基础能力和产出能力。四是大力发展节粮型畜牧业、水产养殖业、油料作物等“补粮渠道”。   
      完善仓储体系,增强宏观调控。加强仓储基础设施建设,建立中央储备和地方储备、政府储备和企业商品最低库存以及家庭储粮结合的粮食储备制度,完善仓储体系。优化储备布局和品种结构,尤其是在主销区、西部缺粮地区、贫困地区、自然灾害多发区,进一步加强和充实中央和地方及企业储备。加强大中城市、灾害地区的成品粮油储备,做好粮油市场的应急供应保障,切实增强宏观调控的物质基础。   
      健全粮食市场体系,畅通粮食物流渠道,提高粮食周转效率。尽快建立以国家粮食批发市场为龙头、区域批发市场为骨干、众多各地城乡集贸市场为基础、粮食期货流通为先导的粮食市场体系,着力解决品种结构与区域性粮食供需矛盾。加快改善落后地区粮食物流通道,大力推进粮食物流和社会物流对接,打通粮食物流瓶颈,发展多式联运。   
      完善粮情监测预警机制和政策体系。开展国际粮油市场监测,定期收集重点国家农产品生产、消费、库存、贸易、价格等信息,及时把握国际粮食市场变化趋势,从供求安全、生产和价格波动、成本收益、加工转化、进出口变化、国际粮食安全等角度出发,研究建立粮情预警模型,健全警情层级评估确认机制,并积极探索建立粮食价格指数,确立权威可靠的粮食价格发现机制。   
      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加大自主创新力度。强化科技支撑,大力推进农业关键技术研究,强化农业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应用,加强科研攻关,实施新品种选育、粮食丰产等科技工程,加快农业关键技术成果的集成创新、中试熟化和推广普及,提高粮食单产水平。建立农业和粮食的良种体系、安全储备体系、精深加工开发转化体系、质量标准体系,强化农业科技支撑作用,增强粮食有效供给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