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3月18日 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全国科学大会”,奖励新中国成立后取得的重大科技成果。其中农业科技成果299项。在种植业218项成果中,有农作物优良品种174个,其中小麦品种40个。
1986年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召开,四川省绵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冯达壮主持选育的“高产优质小麦品种绵阳11号”,获1985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1980-1984年累计推广面积4918万亩。
西北植物研究所李振声主持选育的“远缘杂交小麦新品种小偃6号”,获1985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小偃6号是利用小麦与长穗偃麦草远缘杂交育成,1985年小偃6号种植面积1000万亩,累计推广面积1.5亿亩,开创了小麦远缘杂交品种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的先例。小偃6号已成为我国小麦育种的重要骨干亲本,其衍生品种有40余个,累计推广3亿多亩。
1991年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召开,陕西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等5单位共同主持选育的“大面积丰产优质小麦新品种陕农7859”,获199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1989 年陕农7859种植面积1482万亩。
1992年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召开,江苏省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程顺和主持选育的“小麦新品种扬麦5号”,获1991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1989年扬麦5号种植面积1500多万亩。
1996年1月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召开,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等6单位共同选育完成的“大面积高产稳产小麦新品种豫麦13号”,获199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1992年豫麦13号推广面积1600万亩,1990-1994年累计推广面积4648万亩。
1998年 中共中央、国务院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山东农业大学李晴祺主持的“冬小麦矮秆、多抗、高产新种质‘矮孟牛’的创造及利用”,获1997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创造和利用“矮孟牛”新种质,育成12个大面积推广新品种、78个优良新品系和96份衍生资源,1996年占黄淮麦区面积25%以上。
1999年 中共中央、国务院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江苏省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程顺和主持选育的“高产、优质、抗逆小麦新品种扬麦158”,获199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1997年扬麦158种植面积2539万亩,累计推广面积8515万亩。
2007年2月27日 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小麦遗传育种家李振声被授予2006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李振声曾获198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发明奖一等奖。
2011年1月14日 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中国农业科学院刘秉华主持的“矮败小麦及其高效育种方法的创建与应用”,获2010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刘秉华及其研究团队经历近30年的系统研究,创建矮败小麦高效育种方法,通过科研协作育成小麦新品种42个,推广面积1.85亿亩。(《人民日报》1月15日)矮败小麦是一项原创性科研成果,实现了小麦育种方法的重大创新,使我国小麦育种技术研究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2014年1月1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河南科技学院茹振刚主持完成的“矮秆高产多抗广适小麦新品种百农矮抗58选育及应用”获201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012年百农矮抗58在河南省种植面积2985万亩,在黄淮麦区面积4070万亩,累计种植面积达1.439亿亩,被誉为“我国近30年来最具突破性的小麦新品种”。
小麦育种七十年,
冬种夏收仓廪满!
麦香百世流芳华,
丰碑永志在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