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生产诸环节(耕、种、管、收)全程实现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标志,实现农业生产机械化作业是一个农机农艺结合的问题,与
种子(品种)关系密切的主要在种植和收获环节。在种植环节,主要农作物已经实现机播甚至精播;在收获环节,主要农作物中的
水稻、
大豆、
棉花能够机收,
小麦作物已经实现机收,但
玉米作物籽粒机收仍是制约生产全程机械化的“瓶颈”。
1)目前玉米籽粒机收存在的主要问题
破碎率高是目前玉米籽粒机收存在的主要问题,导致破碎率高的主要原因是玉米籽粒含水量高。关于玉米籽粒含水量与机收破碎率的关系,国内外已有众多研究证实了二者高度相关,并表明破碎率随着籽粒含水量的降低而明显降低,大多数研究认为,籽粒含水量为 20% 左右时破碎率最低,河北省近几年试验结果也与这一观点相符。解决玉米籽粒机收破碎率高的问题需要农机农艺配合,收获机械需要改进但也不能单纯依靠农机;而改进农艺,即采用具有早熟、脱水快等特征特性的品种潜力巨大,也是目前的主攻方向。
2)玉米籽粒脱水原理
Brooking 研究表明玉米籽粒水分损失的模式分为 2 个阶段,第 1 阶段从籽粒灌浆开始,结束于生理成熟,他把这一阶段的水分损失称为与籽粒灌浆相关的发育失水过程;第 2 阶段始于生理成熟到适宜籽粒机收的含水量,可以称为以籽粒干燥为特征的脱水过程,这个过程主要受天气因素,特别是与温湿度有关的日晒、风吹、阴雨影响,一般每天降水 0.3~0.8 个百分点,高温低湿有利于玉米籽粒田间的快速脱水干燥,每天可降水1 个百分点,而阴雨天甚至会反弹。当天气条件相同时,株型是否清秀、苞叶数目多少、果穗轴径粗细、籽粒的排列及品质成分等品种特征特性就变得相对重要,都会对脱水快慢产生影响。
3)玉米植株结构和成熟时的气候特点
从玉米植株结构来看,秆高穗大粒大,果穗位于茎秆中部,外有苞叶内有粗轴,妨碍了果穗通风采光和籽粒水分蒸发散失,这种植株结构特点自然不利于籽粒快速脱水,与同时期成熟的大豆、水稻等作物相比脱水较慢。
从气候方面来看,河北省玉米成熟时间在雨季(7 月、8 月)过后的“十一”前后,平均气温十几度,天凉地潮秸秆绿,籽粒水分降低慢,如果不在田间站秆十天半月,水分很难从 30% 以上降低到 20% 左右。与玉米作物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小麦作物,河北省小麦成熟时间一般在 6 月中上旬,雨季来临之前,平均气温30℃,骄阳似火,天干地燥秸秆白,下一场逼熟雨、吹一阵干热风,籽粒水分 2~3d 就可以从 30% 降到13%,甚至更低。“十一”前后成熟的玉米与 6 月成熟的小麦脱水干燥具有天壤之别,如果以小麦脱水干燥思维理所应当地认为玉米生育成熟了就可以籽粒机收显然是错误的。
玉米植株结构特点及其成熟时的气候使得其籽粒脱水速度远远慢于 6 月份成熟的小麦和同时期成熟的大豆、水稻等作物,很难做到成熟了就进行籽粒机收,对此应有清醒、客观的认识。
4)玉米籽粒机收品种的特征和今后选育目标和方向
我国幅员辽阔,生态气候类型复杂;人多地少,粮食安全是个大问题,不能轻言放弃复种。对于热量少的复种地区,热量和时空成为作物生长限制因素,尤其是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轮作地区,6 月收完小麦紧接着种玉米,“十一”前后收完玉米紧跟着种小麦,有“三夏、三秋大忙季节”之说,连续耕作,没有更多的热量、时间、空间供作物生长站立。
从已经实现机收玉米籽粒的国家和地区经验来看,一是选用早熟品种;二是推迟收获,如美国一般在完熟后 2~4 周收获,我国黑龙江垦区在上冻后收获,走站秆脱水、推迟收获的路线。基于上述分析可以推断:机收玉米籽粒品种应该具有早熟、坚秆、脱水快的特征。早熟提供站秆脱水时空;坚秆为站秆,利于脱水机收;脱水快(包括发育失水和站秆脱水)便于尽早收获,避免或减少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不耽误下茬耕作。这些特征也应该成为机收玉米籽粒品种选育的目标和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