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初的广西,田间地头阳光明媚。在梧州市万秀区夏郢镇“思委米”产业核心示范区,土地翻整、浸种、播种、育秧等晚造
水稻备耕工作正有条不紊地进行。
“多贤之乡”夏郢镇人文历史深厚,是中共广西第一个农村党支部诞生地。近年来,万秀区以夏郢镇为核心,建设思良江休闲农业(核心)示范区和“思委米”产业(核心)示范区等为载体,大力发展现代特色农业及富硒水稻等优势农业,走出一条产业发展助力乡村脱贫振兴的新路子。
硒是人体必需微量元素,具有抗癌、抗衰老、解重金属毒害等重要作用。万秀区是传统富硒地区,近年来大力推进富硒茶叶、富硒水果、富硒水稻等农产品种植开发,成效显著。
在万秀区,一造富硒水稻亩产500公斤以上,部分高产稻田可达600公斤。富硒水稻相比普通大米售价高50%以上,有着良好的市场前景。
“从2013年开始,我们就在万秀区夏郢镇成立了水稻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将村民家中的农田整合成核心种植示范区,至今种植5000多亩,年产1500吨生态绿色大米。”梧州市康明农业发展中心董事长蒙式康预见到富硒水稻的发展前景,早早做了布局。
在多年经营实践中,蒙式康摸索出了“
公司+合作社+协会+党支部+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以万秀区为核心,辐射带动包括万秀区、龙圩区、长洲区等地7363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种植富硒水稻3万多亩,使农民每亩增收260至800元,直接促进增收2000多万元。
8月初的万秀区,正是农忙时节,邵达文驾驶着一台履带式机械行进在水田里,田野中回荡着农机的轰鸣。他所管理的50亩水稻要在近几天进行平整,为接下来的晚造水稻备耕。
“以前用人工,十几个人要花半个月平整田地,现在就我一个,3天做好。” 45岁的邵达文是夏郢镇的种粮大户,去年购入两台农用机械,在自己种粮之余还可帮助合作社进行水稻种植各环节机械化生产,家庭年收入10余万元。
在万秀区,水稻种植已告别过去的“牛耕人种”模式,从土地翻整、育秧播种、插秧收割再到烘干存储等环节,已实现了全程机械化。
机械化生产带来的是效率的提升和成本的下降,使原本就优质的富硒大米销路更广。
“种粮也能致富!”53岁的李锦荣这几年逢人就夸“思委米”的好。拥有国家“绿色食品”认证的“思委米”,正是产自夏郢镇思委村的水稻种植核心示范区。这几年李锦荣不仅自己种植富硒水稻,还在合作社管理90多亩水田,农忙时每天工资80元。
“2016年我被评为贫困户, 2019年脱贫,未来致富还是要靠种粮!”李锦荣对富硒水稻的发展前景充满信心:“富硒大米颗粒细长、柔软、味香,一定会受到各地消费者的喜欢。”
“大米销路越广,卖得越多,种植户的收入就越高。” 蒙式康介绍,每年早稻晚稻收割后,公司都会以高出市场收购价10%的价格向合作社社员及参与种植的订单农户收购稻谷。在当年销量较好的情况下,公司还会向农户发放销售补贴和安排外出学习培训,提高农户种植技能和信心。
为保证大米产品质量,康明农业公司实施了农产品质量追溯制度,按照从生产到销售的每一个环节可相互追查的原则,建立了产品生产、加工、运输、储藏、销售等各个环节的产品追溯体系。在该中心的各种产品上,扫描包装上的二维码,相关产品名称、生产区、负责人等信息一览无余。
2017年8月,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来到梧州市调研,认为梧州富硒农业产业发展前景广阔,市场潜力巨大,对推动现代特色农业发展具有示范和引领作用。
为此,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梧州市合作建设400亩“吨半稻”超级富硒水稻试验田,其中100亩试验田落户万秀区夏郢镇思委村。袁隆平为梧州富硒农业发展题词,寄望“发展梧州富硒农业,造福天下黎民百姓”。
万秀区把“种田”从传统产业到高
科技产业的转型升级,“吨半稻”超级富硒水稻试验田落户夏郢镇,五年内项目示范推广面积将达到20万亩以上。这让种了大半辈子田的蒙式康感慨:“水稻种植既是传统产业,更是高科技产业。”
如今,万秀区不仅富硒水稻发展势头良好,富硒柑橘、富硒蔬菜、松、香料、杉、鸡、甜笋等特色产业同样蒸蒸日上,并覆盖八成以上贫困户。2018年,万秀区28个非贫困村集体经济收入均超2万元,3个脱贫摘帽村集体经济收入均超过3万元,农业产业致富路越走越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