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一个有着几千年历史的农业大国,国土辽阔,农业文明根深蒂固。总体来说,我国是农业大国,但还不是农业强国。传统的自给自足的农耕经济延续了上千年。现在来看,随着现代科技的迅速发展,无人机技术的发展、互联网+的电商销售模式、以及先进农业技术的引进,如此自然和谐的农耕模式势必要被打破。
  随着“中央一号文件”的发布以及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布,新型农业发展的道路越来越宽广。那现在着重介绍乡村振兴战略发展中的观光农业。观光农业也可以理解为休闲农业、旅游农业,因地制宜根据自己所在的地方来发展特色农业。发展观光农业不是说大刀阔斧进行改革,而是在现有的农业资源的基础上,尊重生态文明发展的自然规律,结合人与自然和谐的基础上进行特色农业的创新。大力发展乡村文化旅游,通过农家乐的形式,以农家生活的特色为基础,亲切的接触大自然,也能够短暂地摆脱对电子产品的依赖,实现亲子之间、家人之间的互动,为城市游客提供不一样的旅游的乐趣,从而也能带动当地乡村经济的发展。
  从农业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观光农业实际上是和旅游业相结合,是第三产业(旅游以及服务业)带动第一产业(农业)的发展,有效的遵循经济发展的健康规律。发展休闲农业,不仅会带动当地农业经济的迅速发展,而且还会优化产业结构。改变传统的农耕经济模式,让农村剩余劳动力重新就业,既能带动经济发展,又可以带动农村就业率,是未来乡村发展的方向之一。观光农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是一个庞大的田园综合体。观光农业同样需要大量的人力资源,生产经营到管理都需要大量的人工。观光农业涉及到第三产业,从旅游观光到住宿餐饮等服务型产业,都需要大量的人员来扩充调配。
  另一方面,现在人口老龄化加剧,大多数年轻人都进城市工作,老人和孩子都留守在乡村。从而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的现象越来越严重,观光农业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可以吸引进城务工的年轻人返乡工作,促进城乡发展协调,既能带动乡村经济发展,又能缓解城市发展交通的压力。同时,乡村农业的发展可以吸引城市的优势资源。
有利于吸引城市的信息、科技、资金的入驻,让城市和乡村的企业进行更好的交互彼此的信息,城市企业带动乡村企业发展,乡村新型观光企业为城市企业经济发展注入 “新鲜血液”。
  观光农业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带动乡村经济发展,挖掘乡村旅游特色,保护和传承古香古色的农业文化,延长农业产业链,实现可持续农业经济的发展,为乡村振兴战略发展奉献更多的力量。
  发展农业不能纸上谈兵,尤其是观光农业,必须提前部署好战略规划。首先,需要定位好当地农业的特色产业,根据当地实际情况来发展休闲农场。
  休闲农场的发展主要取决经营者能否发现乡村经济中特有的人文景观的资源、产业资资源以及人力的资源,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利用现代科技的技术进行融合,例如温室大棚的发展有利于突破农业发展中的季节性的限制,能够控制光照、湿度与温度的变化,有利于农产品产量的提高。
  然后,如何将观光农业做的“有声有色”,还要看农场设计的亮点。农家乐不再是一个新鲜的名词,在各种各样的农家乐活动中脱颖而出,要看游客的体验感,体验感是让观光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将游客切实融入到场景中,给游客留下美好的回忆,对美丽的农场有很好的印象,而且也会增加好口碑,口口相传,形成口碑效应,观光农业的未来才能更美好。
  在良好的选址加上用心的设计,自然可以赢得游客的“欢心”。另外强调一点,不要忽视自然生态,越来越多的人追求原始的、自然生态的感觉,所以说,自然的同样也是最美的。
  因此,休闲农场理应在自然生态的基础上进行“别出心裁”的规划和设计。
  在当下的角度来看,很多同质化的产品层出不穷。所以要做,就做有特色的!从自然方面来说,特色自然资源主要包括特色气候条件、特色土地资源、特色水资源、特色生物资源等。人文方面来说,特色人文资源包括少数民族文化、特色饮食、特色工艺、特色节庆、特色建筑、农耕文化等在自然原生态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的就是健康。站在“2030”大健康的风口上,如何将自然健康的环境呈现到现实生活,让游客时刻感受到舒适的生活环境。放松身心,减轻工作带来的压力和减少生活当中的烦恼。因此,观光农业需要做到的不仅是维护好基本的生态环境,要提供新鲜的的空气环境,纯净的水源和没有农残的瓜果蔬菜,健康不超标的餐饮和良好的运动场所,让游客的身心得到全面放松的体验。观光农业看似简单,实则蕴藏很多的道理。如果将观光农业因地制宜发展起来,不是说仅仅让游客身心放松就可以了。良好的乡村经济发展不是单一化的,观光农业可以提供更多农业发展的市场吸引更多的人才力量来助力智慧农业的发展。振兴乡村经济发展,实现农业现代化可持续有力发展,需要将乡村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科技化农业相结合,由传统的粗放型发展的模式慢慢地向集约型、科技化、现代化的现代化农业转变。
  现代化农业的发展离不开政策的大力支持,科学的规划和人才储备,纵观荷兰的农业现代化发展如此迅速,不仅是硬件系统的配备齐全,更为重要的是背后各大高校以及人才力量的支撑,所以才能在相对空间内,虽然人工数量少,但是不影响正常的农业化生产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