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吴孔明在广东省广州市举办的全国草地贪夜蛾防控学术研讨会上表示,“今年草地贪夜蛾为害只是一些‘尖兵’‘侦察兵’的试探性进攻。目前草地贪夜蛾已在我国云南、广东、广西等热带地区完成定殖过程,2020年春季将可能进入全面爆发为害阶段,小麦玉米花生、甘蔗等多种作物生产面临挑战,防控形势将十分严峻。”吴孔明分析,明年我国草地贪夜蛾防控格局将发生变化,快速北迁或提前至3~4月,并会大面积发生。
  今年发生面积比预计减少1亿亩
  吴孔明介绍,“由于各地采取有效措施积极防控,将迁飞落地的成虫及时杀灭,减慢草地贪夜蛾迁飞速度,今年实际发生面积比预计面积减少1亿亩。”同时,全国草地贪夜蛾防控技术正日益完善。
  据全国农技推广服务中心研究员杨普云介绍,2019年用于支持草地贪夜蛾监测和防治行动的资金达到8.6亿元。由于防控得力,2019年草地贪夜蛾全国玉米发生面积1104347公顷,占所有为害作物的98.61%,且主要在西南和华南地区,全国玉米综合防治效果平均在90%以上,发生区域平均产量损失控制在5%以内,达到预期目标。
  中国农科院植保所研究员王振营介绍,截至10月8日,除辽宁、吉林、黑龙江、青海、新疆之外,草地贪夜蛾已侵入包括台湾在内的全国27个省(区市),发生为害的有22个省,1340多个县。我国已经确认的草地贪夜蛾寄主植物除为害玉米外,还为害小麦等17种作物以及5种杂草。
  南方在治北方在防
  明年会出现怎样的迁飞规律?王振营介绍,2019年初草地贪夜蛾迁飞进入我国后,由于温度适宜,可以在我国云南、广西、广东、海南、福建、台湾以及四川、贵州、湖南、江西的南部等地区周年繁殖,东南亚等国也是草地贪夜蛾的周年繁殖区,随着境外虫源持续迁入与本地产生虫源叠加,将导致2020年种群数量远远超过今年北迁虫源。此外,2020年春季向迁飞过渡区(长江流域)迁飞的时间会比2019年提前一代。
  “草地贪夜蛾在迁飞过渡区如不能得到很好控制,大量迁入重点防控区,发生面积和为害程度将明显重于2019年,必将严重威胁我国玉米生产,必须进一步加强草地贪夜蛾的监测与防控。”王振营建议。
  对此,吴孔明提出:“能不能降低虫源种群数量?迁飞之后在空中能不能阻截?迁飞落地之后能不能消灭?”对草地贪夜蛾应实行分区防控,既周年繁殖区、迁飞过渡区和重点防范区。杨普云提出,南方地区重点是“治”,北方地区重点是“防”,不出现玉米大面积连片成灾毁种,确保粮食安全和农药减量控害。其中周年繁殖区的防控目标,是以虫源种群持续控制为关键,确保不出现大规模暴发性成虫种群,减少迁出虫源,减轻迁飞过渡区和重点防范区的防控压力。迁飞过渡区要做好害虫种群动态监测和控制,提高防控效果,减少虫源迁出和当地为害。重点防范区应根据虫情监测,做好预防和应急防控,达标田防治处理率在95%以上,总体防治效果确保90%以上,为害损失率控制在2%以内。
  构筑监测预警与绿色防控工程
  如何提高防控效果?吴孔明院士介绍,可以构筑草地贪夜蛾迁飞监测预警与绿色防控工程,即在虫源地通过灯光诱杀、食物诱杀、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等,达到减少迁出虫源数量的目的。同时,通过雷达监测预警,实现迁飞过程中害虫监控,并利用空射灯监测阻截,降低迁入地虫源数量。他强调:“草地贪夜蛾是可防可控的。”杨普云建议,要按照“长短结合、标本兼治”的原则,以生态控制和农业防治为基础,生物防治和理化诱控为重点,化学防治为底线,实施“分区治、联防联控、综合治理”策略。他认为,只要监测准确,防治及时,草地贪夜蛾并不可怕。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高希武介绍,防治草地贪夜蛾的首选目前仍以化学药剂为主。他建议,要做好药剂品种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布局,分区分时间做好药剂的组合,避免产生抗药性;要按作物的不同生育期验证施药方法的有效性;要加强抗药性监测,及时预警以及对有效药剂的筛选储备;协调运用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方法。具体到药剂使用,高希武教授建议,甲维盐、氯虫苯甲酰胺、乙基多杀菌素、四氯虫酰胺、虫螨腈可继续使用;酰胺类药剂存在抗性风险,要通过药剂品种时间和空间上的布局实施预防性的抗药性治理;甲维盐目前是性价比较高的药剂,但要防止产生抗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