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测报处组织全国小麦主产省(区、市)测报技术人员和相关专家会商预测,2020年全国小麦蚜虫总体偏重发生,为害盛期,黄淮南部和江淮为4月中旬至5月上旬,黄淮北部和华北为5月上中旬,西北麦区为5月下旬至6月中旬。
小麦蚜虫有多型现象,一般全周期蚜虫有5~6型,即干母、干雌、有翅与无翅孤雌胎生雌蚜、雌性蚜和雄性蚜。干母、无翅孤雌胎生雌蚜和雌性蚜外部形态基本相同,只是雌性蚜在腹部末端可看到产卵管。雄性蚜和有翅孤雌胎生雌蚜亦相似,除具性器官外,一般个体稍小。
防治麦蚜要以农业防治为基础,关键时期采用化学防治。小麦播种愈早,蚜量愈大,因此在小麦黄矮病流行区的秋苗期,对于秋分前后播种的麦田,应采取药剂拌种或早期喷药治蚜防病;小麦抽穗后,以防治麦长管蚜为主,防治适期应为蚜虫发生初盛期。
农业防治 加强栽培管理,清除田间杂草与自生麦苗,可减少麦蚜的适生地和越夏寄主。冬麦适当晚播,春麦适时早播,有利减轻蚜害。
生物防治 充分保护利用天敌昆虫,如瓢虫、食蚜蝇、草岭、蚜茧蜂等,必要时可人工繁殖释放天敌控制蚜虫。当天敌与麦蚜比大于1:120时,天敌控制麦蚜效果较好,不必进行化学防治。
物理防治 加强监测有翅蚜迁入高蜂,采用黄板诱杀有翅成蚜降低迁入基数,麦蚜危害盛期,不建议黄板诱杀,易误伤天敌。黄板高度高出小麦20~30厘米,当黄板上黏虫面积在板表面积的60%以上时更换,悬挂方向以板面向东西方向为宜。
生态调控 多系品种和品种混合可增加麦田生物多样性、天敌种类和数量,抑制蚜虫数量的增长。例如,推行冬麦与大蒜、豆科作物间作。还可通过人工合成蚜虫报警激素和植物激素如茉莉酸甲酯和水杨酸甲酯等制成缓释器,在小麦田间释放,干扰麦蚜的寄主定位、抑制其取食,增强对天敌的吸引作用,可有效降低蚜虫的危害。
化学防治 1.种子包衣。秋播时进行种子包衣处理,吡虫啉和噻虫嗪等新烟碱类农药有效成分用量200克/100公斤种子,对小麦蚜虫具有很好的防控效果,表现出超长的持效期,对天敌安全。2.喷雾。当苗期蚜量在百株500头以上时,应进行重点挑治。穗期田间百株蚜量达800头以上,益害比(天敌:蚜虫)低于1:150时,可选用啶虫脒、吡虫啉、抗蚜威、高效氯氟氰菊酯、阿维菌素、苦参碱等药剂喷雾防治。其中,吡虫啉和啶虫脒不宜单一使用,要与低毒有机磷农药合理混配喷施。小麦穗期蚜虫、吸浆虫和赤霉病、条锈病等病虫害混合发生时,及时开展穗期病虫害综合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