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字农业擘画的蓝图中,赋予了传统小农怎样的生产场景?不久前,一场由联合国粮农组织指导的“人工智能”VS“顶尖农人”草莓种植大赛落下帷幕,4支掌握“高精尖”数字技术的“人工智能”队,和4支经验丰富的传统农人队,在云南省富民县国家高原云果产业园内展开为期4个月的较量,在草莓的产量、甜度、投入产出比等指标上一决高下。
  “人工智能”VS“顶尖农人”
  从7月中旬到11月末,4支农人队伍扎根云南高原,展现他们多年种植经验和亲力亲为的优势,也近距离感受了人工智能的魅力;AI队则分别在阿姆斯特丹、北京、南京和昆明,远程控制富民县的智能化温室,利用尖端数字设备和人工智能,遥控种植草莓。
  AI温棚应用了智能化环境控制计算机及水肥一体化系统,集成了超过50套传感器,可实时读取温湿度、光照强度值、二氧化碳浓度等45种生产环境参数,并根据预设条件对超过30种灌溉、通风参数进行自动化控制……AI队伍通过竞赛专用的API接口,创新算法,构建草莓生长模型,并向外部设备输出决策。
  智慧农业受农人青睐
  这种仅靠“动动指头”的生产方式,让农人队的孙郁晴艳羡不已。“90后”的孙郁晴来自合肥的草莓世家,这一次,她和小伙伴王琪扛下了所有现场工作,从打洞、定植开始,每天开棚、关棚,用风机除湿,早晚施肥、测温……“看到隔壁自动开合的智慧温棚,无数次想过我要是AI组的就好了。”
  种了30多年草莓的江苏镇江草莓协会会长纪荣喜也有同感,他把加了油渣的底肥作为“秘密武器”。但他还是羡慕AI队:“通过分析数据,就能在不同生长时期准确决定什么时候给氮肥、磷肥、钾肥,这是我们做不到的。”
  AI与农人的结合更重要
  AI“智多莓”队的程飚则多了几分惺惺相惜之意。作为云南建智科技有限公司的负责人,程飚认为AI与农人的结合更重要,虽然提高了效率,增加了精准度,“但不可能完全替代人”。
  以前,他主要开展光谱分析技术和大数据业务,客户多在公安、农业领域,但他只负责提供技术,具体怎么落地他并不清楚。经过比赛,程飚对数字技术与农业的融合有了更多认知。他和团队在滇池西岸的昆明市西山区古莲村试水,这里的100多户共有300多亩 的 大棚,80%以上都种植草莓,但灌溉设施水平较低,还存在滥用化肥、农药,人工费用较高等问题。
  “我们在这里提出了‘社区种植支持计划’,在当地已有的泵房与灌溉主管网基础上,帮助种植户把喷灌换成滴灌,并投资建设传感器、水肥控制等数字化设备,向整个社区共享。先期以三个农户的15个大棚作为示范。”
  程飚介绍,过去这15个大棚每灌溉一次需要4个人干1天,现在一个半小时就能全部灌溉完毕,且只用16公斤肥料,比以前减少了40多公斤,不少种植户要求主动加入。
  比赛还没结束,孙郁晴和纪荣喜就已经和程飚团队达成了初步合作意向,要在自家草莓种植基地安装智能化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