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段时间以来,社会各界担心中国种业是否存在被‘卡脖子’的情况。我们判断,总体上供应有保障,风险也可控。”作出这一判断的是中国农业农村部种业管理司副司长孙好勤。
      种业是农业的“芯片”,也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2020年末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2021年重点工作之一是解决好种子和耕地问题,要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立志打一场种业翻身仗。
      农业“芯片”真的被“卡脖子”吗?怎样正确理解“种业翻身仗”?科技日报记者走访了相关农业种业专家。
      农业“芯片”真的被“卡脖子”吗?
      最近有种说法流传很广,中国不缺粮食,但是缺种子,种子被“卡脖子”了。
      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孙好勤在种业论坛上表示:中国农作物特别是粮食种子完全依靠自身能够解决,“做到了中国粮主要用中国种”;猪牛羊等畜禽及部分特色水产种源立足国内有保障;少数畜禽、水产、蔬菜等种源来自进口,部分可替代。此外现在中国有外资种子企业25家,他们市场份额仅占3%左右,进口种子在农作物育种中也仅占到0.1%。
      3%和0.1%,看起来微乎其微,为何会有“卡脖子”一说?
      记者采访发现,我国的主粮种子基本不缺,但是经济作物,尤其是一些高端蔬菜的种子,大多依赖进口。部分地区、部分品种,“洋种子”占比甚至超过80%。
      比如,胡萝卜、菠菜、洋葱、高端番茄的进口种子占比超过90%;西兰花进口依存度超过80%;甜菜和黑麦草种子对外依存度达到95%以上……
      业内人士称,我国畜牧业、水产业、油料、饲料、蔬菜、水果等新品种的研发已呈现明显短板。
640.webp
      江苏省农作物种质资源中期库保存的“桂五野柿子”。
      随着国人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对各类高端经济作物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如果进口种子占比持续扩大,那么中国农业的竞争力将大大削弱,同时也会进一步挤压自主种子企业的生存空间。
      这也是为什么,2020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立志打一场种业翻身仗。
      “我理解的‘种业翻身仗’,可能更多意味着畜禽种业和包括高档蔬菜种子在内的农作物种子。”江苏省种业科技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南京农业大学农学院种业科学系主任张红生教授认为。
      那么,这场翻身仗我们到底要怎么打?
      张红生说,种业翻身仗一是要解决“种源”问题,二是要解决技术创新问题。种业不仅仅是种子本身,还包含研发和生产、销售和售后服务等相关的产业,以及涉及种质资源发掘、保护与创新技术、新品种培育技术、种子生产和加工技术等。
      “应以畜牧业的优良品种和蔬菜的优良品种为重点,加快科技创新、切实解决相关品种的培育和发展问题。”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原农业部副部长尹成杰建议,中国应抓紧制定新的种子安全方针,制定“十四五”时期种业发展规划,将国家级的育种中心建设纳入“十四五”时期新基建的重要内容,把海南等省份的育种基地建设作为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性基础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