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种质资源是优良品种选育的基础,是农业科技原始创新与现代种业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保障粮食安全和重要农畜产品有效供给的战略性资源。作为“高原种都”的青海,将开展为期三年的农业种质资源普查工作,多措并举抓好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夯实种业家底,为打好种业翻身仗实现良好开局。 
  5月的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山区里青草冒尖,驱车前行,不时可以看到低头觅食的牦牛。走进位于达坂山南麓宝库峡中的青海省牦牛繁育推广服务中心,大通牦牛、阿什旦牦牛和野血牦牛正在各自的圈舍里吃着饲草。 
  青海省牦牛繁育推广服务中心是全国第一批国家肉牛核心育种场,主要负责牦牛种牛登记、性能测定以及种牛选育等工作,为促进青海省肉牛遗传改良和现代牛业种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目前,青海省共有11个省级和国家级保种场。2019年以来,青海省先后开展畜禽遗传资源调查和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工作,目前,已征集农作物种质资源500余份,抢救性收集古老农作物地方品种、种植年代久远的育成品种、国家重点保护的作物野生近缘植物以及珍稀、濒危野生植物种质资源400余份。对38个畜禽品种从区域分布、生产性能等方面进行了调查和测定,初步梳理了全省畜禽遗传资源品种和数量。 
  为了加强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省农业农村厅研究制定了全省农业种质资源普查总体方案和农作物、畜禽、水产养殖三个分方案,从今年起用3年时间,将全面完成33个县的农作物种质资源、4157个行政村畜禽遗传资源和所有水产养殖场(户)主要养殖种类种质资源的普查,有效收集和保护珍稀、濒危、特有资源,实现应收尽收、应保尽保。 
  资源优、成果显 
  农牧业高质量发展未来可期 
  “青海地处世界屋脊,被公认为全球四大无公害、超净区之一,气候冷凉,光照充足,降雨量小,昼夜温差大,是非常利于种质资源保存、品种选育和示范推广的。”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巩爱岐说。 
  青海省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独特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经过漫长的自然和人工选择,形成了具有耐寒、抗逆性和适应性强的特有农业种质资源,是青藏高原农业种质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 
  “正是因为青海的这些特性,农业农村部在青海建设了国家作物种质资源青海复份库,是全国唯一的复份库,备份保存作物种质资源42万份,可以说咱们青海是名副其实的‘高原种都’。”省农业农村厅种业管理处处长毛建梅表示。 
  近年来,青海省科研部门依托原有的种质资源,利用杂交育种和本品种选育等技术,培育的青杂、昆仑、青薯等春油菜、青稞、马铃薯优良农作物品种,以及大通牦牛、青海毛肉兼用细毛羊等畜禽品种,在全省乃至周边省份广泛推广运用,为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以大通牦牛为例,2020年7月,为复壮、改良当地牦牛品种,推进牦牛养殖业高质量发展,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曲水县从大通种牛场购买了580头优质母牦牛。大通牦牛是青海省大通种牛场与中国农科院兰州畜牧兽药研究所共同利用独有的野牦牛资源,育成的世界上第一个人工培育的牦牛新品种,具有高繁、增重、抗病等优势,多年来,除了本省,大通牦牛种公牛已经辐射新疆、西藏、四川、甘肃等牦牛产区。 
  成果已显,但是,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气候变化以及农业种养方式的转变,青海省大红麦、深眼窝马铃薯等农作物古老农家品种和野生近缘植物种质资源消失风险加剧,柴达木牛、大通马、海东鸡、青海毛驴等地方遗传资源和珍贵特有的野生动植物基因资源正在消减,水产养殖种质资源种类不明、底数不清,尤其是一些土著鱼类普查保护刻不容缓。 
  可以说,为了很多特有品种能够永续留存,为了青海省农牧业高质量发展,为了保护全省乃至全国生物多样性,做好农业种质资源普查保护工作迎来了重要的关键节点。青海省农业生态类型多样,开展全省农业种质资源普查,摸清农作物、畜禽和水产养殖种质资源家底和发展变化趋势,开展抢救性收集保存,发展一批优异新资源,是开展农业科技原始创新、促进现代种业发展、保障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物质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