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如蝶状的紫色生菜、艳若繁花的网红西蓝薹、风味浓郁的樱桃番茄……在今年5月举行的浙江种业博览会上,2200余个瓜菜新品种齐刷刷亮相,其中有不少已经成为瓜菜生产中的“当家花旦”,不仅丰富了百姓餐桌,更鼓起了农民钱包。
 
  种子是农业生产的源头。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起,浙江就启动种子工程建设,加强对优良品种的引进、选育和推广,至今已建成一批种子种苗基地,选育了不少农业新品种。
 
  数据显示,“十三五”期间,浙江共育成新品种(组合)388个,其中国家审(认)定33个、国家登记89个,获植物新品种权保护184个。2021年,浙江选育并通过国家和省级审(认)定农作物新品种69个、水产新品种3个。随着浙江种业产业化、市场化、商品化愈加成熟,不仅显著提高了当地农业主导产业的良种覆盖率,而且助推浙江加速迈向“种业强省”之路。
 
  政府引导,规划强种路径
 
  5月初,位于建德市大同镇徐韩村的浙江省油菜新品种展示示范基地,迎来了由当地粮油种植大户组成的观摩团。建德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种子站站长蒋宁飞如数家珍地介绍着生理特性、产量表现、种植要点,口若悬河。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大户现场对比选择中意的新品种。
 
  “我们选择在油菜丰收前、水稻种植开始之际组织品种观摩,主要是为了引导大户合理引种新品种,同时科学合理安排水稻生产,确保粮油生产安全。”蒋宁飞说。
 
  像建德这样的观摩会已成浙江推广农作物新品种的一种新趋势。目前,全省农业农村系统建立了省、市、县三级新品种展示示范体系,由技术推广部门、科研院校和种业企业共同参与,形成省级核心展示区为主、100余个区域特色品种展示基地为辅的展示示范网络,引导农民“看禾选种”。
 
  由政府部门出面搭台,浙江每年要举办种博会、水稻新品种大会等,发布一批农作物、畜禽和水产主导品种,加快优良品种推广应用,突出优良品种的主导作用。去年,全省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98%,重要畜禽良种覆盖率超96%,水产优质种苗覆盖率达85%。
 
  “在历届浙江种博会上,每年都会有代表行业领先水平的新品种参展。譬如‘台绿’系列西蓝花,打破了国外对西蓝花品种的垄断。”浙江省农业农村厅种植业处处长林宝义告诉记者,做强展会,通过大舞台嫁接大市场,既让越来越多的浙产瓜菜良种走向全国,也让浙江农民邂逅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新品种,加快增收致富。
 
  领先的背后,正是源于浙江政府部门对种业发展政策支撑体系的不断健全。“十三五”期间,浙江先后制定出台实施办法,以及品种审定认定、种子储备、种质资源保护等配套管理办法,同时,还设立农业新品种选育重大科技专项、现代种业发展资金,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今年,全省计划投入2.4亿元,重点支持种质资源保护、良种选育推广、南繁科研育种等环节,率先开展订单良种奖励和杂交水稻制种保险,为种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企业推动,注入强种动能
 
  翻看历届浙江种博会的参展名单,记者发现,除了科研院校,如今,越来越多的商业化育种公司名列其中。值得一提的是,今年,浙江勿忘农种业股份有限公司、浙江美之奥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宁波微萌种业有限公司等数家本土种企不仅选送品种参展,还依托网络平台进行“云端秀种”。
 
  “种业企业的快速发展壮大,不仅能为浙江种子保供提供有力支撑,还能助力种业推进育繁推一体化。”浙江省种子管理站站长施俊生介绍说,目前,全省有1170家种业企业,去年种子种苗年销售额达50亿元。“千余家种企中,资本构成类型多样,既从事种子生产销售,也与科研单位联合开展新品种选育,他们具有先天的信息优势和经营管理灵活优势,是科研机构和市场、农户之间的最佳连接人,保障了种子生产和销售渠道更加稳定。”
 
  目前,浙江建有农作物种子生产基地18万亩、种畜禽场173个、水产原良种场42个,常年生产的水稻和油菜种子省内供应充足,仔猪、能繁母猪省内供给基本保障,常规鱼虾苗种亦可满足省内需求。随着浙江种企声名鹊起,一大批带有“浙江符号”的绿色优质品种走出浙江,得以推广应用。
 
  “勿忘农”作为浙江本土老牌种企,扛起了“浙种输出”的大旗。近年来,他们通过与广西嘉穗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深度合作,将浙江省的“中浙优H7”等水稻新品种推广到了广西,目前广西种植的中稻中有五成是浙江品种。
 
  浙产稻种输出成绩斐然,高端蔬菜品种也不逊色。“我们发现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家对高端蔬菜的需求也在快速增长。”温州市神鹿种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黄文斌直言,这些年,公司将目标对准高产值蔬菜芦笋,培育出“温绿1号”这一具有早熟、高产、抗病等特性的新品种。目前,该品种种植规模在全国推广种植面积近万亩。
 
  浙江种企的蓬勃发展,推动了种业资源、人才、资本在市场中的有效配置,实现优质品种的持续产出与推广,为全省种业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能。
 
  主体增收,共享强种红利
 
  眼下,正是单季稻播种的关键期。今年,宁波市鄞州区姜山镇的种粮大户汪琰斌还是选择“甬优1540”。两年前,他开始试种该品种,平均亩产过吨,于是扩大面积,如今已有1300多亩。有钱赚,大家自然都会种。眼下,“甬优1540”被当地农民唤作“金种子”,而研发者正是宁波种业公司。
 
  品种究竟好不好,增收致富是关键。近两年,在嘉兴、湖州、温州、杭州等地,蓝龙虾稻虾混养共富项目进展显著,其中一大“密钥”在于蓝龙虾的种苗繁育。据了解,这一种苗由浙江省淡水水产研究所、浙江大学和湖州师范学院等单位与浙江福居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联合攻关。
 
  “每只蓝龙虾重约1-2两,出肉率是同规格小龙虾的1.7-2倍,虾青素的含量是普通虾种的9倍以上。”福居农业公司负责人田佳鑫说,因为个头大,虾肉多,蓝龙虾一面市就成为广大饕客的“心头好”。
 
  “我们希望通过品种推广、产业化发展,助推更多农民增收致富。”田佳鑫告诉记者,公司在海盐于城镇建设的“蓝龙虾全产业链综合示范项目”,集科研、保种育苗、外塘养殖、大宗水产品供应链集散中心、水产品深加工和农旅体验等全产业链条于一体,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辐射带动了一批农户。“蓝龙虾加上水稻收成,可为养殖户带来亩均万元的收入。”
 
  近年来,浙江通过政府与主体相结合,自主创新与引进开发“两手抓”,为全省农民带来了一批又一批的优良品种,持续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稳住国家的“粮袋子”,鼓起农民的“钱袋子”,让更多农民搭上增收致富的科技快车。
 
  根据规划,到2025年,浙江将建设种质资源库(场、区、圃)100个以上,新选育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200个以上,培育综合性种业龙头企业2-3家、特色型骨干企业15家以上、区域保障型企业20家以上,种业年销售额达到80亿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