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的暖阳下,在山东省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沂源县的华康食品有限公司里,67岁的王叁荣和工友们一边聊天,一边挥动着手里的小刀。在他们的熟练修剪下,一个个灰头土脸的桔梗变成白白胖胖的“小人参”。再经过几道精加工,它们就会跨出国门,走向洋人的餐桌。“村里能干得动的都在这里打工,年龄最大的83岁了,少说一年也能挣个八九千块钱。”快人快语的王叁荣告诉记者,去年,她把家里的1亩地流转给了公司,每年不仅可以得到1000元租金,还成了公司股东。

  近日,在沂源华盛果品公司,记者看到,该企业专门设立了一个“扶贫办”。他们选择信息闭塞、增收有困难的4个山村中的1000户贫困户作为公司扶贫帮扶对象,按照“因户施策,精准帮扶”的扶贫原则,免费为扶贫对象提供果树苗木,并将贫困户的产品回收由公司统一包装销售。在帮助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同时,也建立了企业优质的农产品生产基地。

  目前,山东贫困人口有300万人左右,分布在17个市的1538个乡镇。这些农村贫困人口多数年龄大,文化程度低。山东要求2016年至2017年两年基本完成脱贫任务,2018年全部兜底完成。为实现这300万贫困人口的脱贫奔小康之梦,山东充分发挥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作用,把更多贫困户纳入产业化经营链条,分享农业全产业链和价值链增值收益。对吸纳贫困人口较多的各类经营主体,在用地、财税、信贷方面给予重点支持。

  依托省、市、县、乡、村五级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山东打造起“全员登记认定”“全员免费服务”“全员岗位提供”“全员特困安置”的“四全援助”模式。有劳动能力的,根据需求进行培训;而对于那些没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员,则由政府出面,通过公益性岗位安排就业。鱼台县是省级贫困县,大量农村劳动力因为没有知识和技术,只能在家靠天吃饭。为了解决这个问题,2015年年初,鱼台县就业部门精心挑选了烹饪、家政、电气焊等10多个实用技能,面向农民免费授课。王鲁镇闫庙村的郝东,以前一家五口全靠种地为生,生活非常困难。半年前,他在培训班里学了电气焊,很快就在一家公司找到了稳定工作。“现在月工资3000至4000元,原来不敢想买房子,现在商品房也交上了首付。”郝东高兴地说。截至目前,鱼台县已在50多个村庄开设培训班76期,3816名农民领到了技能证书。据鱼台县人社局就业办公室主任闫同国介绍说,他们力争培训一人,就业一人。

  脱贫攻坚需要加大财政投入和金融扶贫支持力度,为此,山东要求各地每年用于扶贫的资金增幅明显高于本级财政收入增幅,赋予县级政府扶贫资金整合自主权,能够落实到村的行业部门涉农资金用于脱贫的比例要在20%以上。同时,鼓励金融机构创新金融扶贫产品和服务,引导更多信贷资金流向贫困地区。山东还将通过财政贴息,支持银行对农村贫困人口开展5万元以下的“富民农户贷”,实行免抵押、免担保、基准利率。